随着2025年夏季的逐步到来,公众对健康安全的关注持续升温,特别是在游泳运动成为慢慢的变多家庭休闲首选的背景下,人工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特别的重要。近日,国家公共卫生监督部门公布了最新的《人工游泳场所卫生规范核心十问》,旨在加强行业标准执行力度,确保广大市民在享受水上娱乐的同时,获得更安全、更健康的环境保障。这一系列规范不仅关系到公共健康,也反映出我国对体育休闲场所管理上的水准的不断提升。
规范精确指出,所有人工游泳场所必须在场所内醒目位置公示卫生许可证,确保经营项目与许可范围一致。卫生信誉等级的公开,有助于消费者识别场所的信誉水平,提升行业透明度。同时,从业人员的健康管理也成为重点内容,要求每年进行健康检查,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。尤其是在当前传染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,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非间接接触顾客,确保水环境与公共健康安全。
为保障游泳场所的整体安全水平,规范要求从业人员一定接受专业的卫生法规和知识培训,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。这不仅提升了员工的专业素养,也增强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。同时,场所应在显著位置设置警示标志,明确告知不适宜人群的限制条件,如甲型病毒性肝炎、性病、皮肤病等,避免交叉感染风险。这样的标识设计应符合耐用性要求,确保信息的长期有效性。
在场所设计方面,规范提出了详细的布局标准。游泳池、淋浴室、更衣室、浸脚消毒池、水处理机房等功能区应合理地布局,确保流程科学顺畅。尤其强调,游泳池人均面积不可以少于2.5平方米,儿童池与成人池应严格分隔,配备独立循环水系统,减少交叉污染风险。深浅水区应设置明显标识或隔离带,提升使用安全性。场所不得设在地下室,以避免潮湿、通风不良等坏因影响卫生安全。
消毒环节是保障水环境卫生的关键。规范特别规定,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应正常使用,水质每4小时更换一次,确保消毒效果。池水中的余氯浓度应保持在5~10mg/L之间,有效杀灭细菌病毒,降低交叉感染风险。此外,消毒剂投入口的位置应设在水质净化装置出水口与给水口之间,确保药剂均匀分布。水质检测指标也被严格规范,尿素含量不允许超出3.5mg/L,菌落总数不超过200CFU/mL,大肠菌群不得检出,全面保障水质安全。
随着行业标准的逐渐完备,2025年人工游泳场所的整体卫生水平有望迎来明显提升。不少业内的人表示,这些规范的实施,将促进行业良性发展,增强消费者信任感,推动体育休闲产业的持续繁荣。同时,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,场所的管理也将逐步走向标准化、科学化,为未来水上运动的普及提供坚实基础。